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布列松
(1908-2004)
“摄影,照我的想法,就是绘画的速写,凭直觉完成,不容修改”
法国人,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虽说他不是这十位中对于世界摄影影响最大的,但毫不夸张地说,摄影界没有人不知道布列松的。他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的摄影美学观念,特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
《男孩》(1958)
一个男孩的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彰显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其实他的相机对准的都是我们现实中可见的、熟悉的人和物,是他让我们发现,在这习以为常中有美和感动。
最优秀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
(1913-1954)
“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
匈牙利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在五次战争(西班牙内战、日本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第一次中东战争和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中都拍摄了大量非凡的作品,是马格南图片社的创办人,通过倡导保护原始底片的概念以及摄影师对底片的所有权而持续不断地维护他的业界同仁的权益,他的这种努力给现代新闻摄影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1954年5月25日,在越南采访第一次印支战争时,误入雷区踩中地雷被炸身亡。
《战士之死》(1936年)
瞬间抓拍一个中枪的西班牙战士中弹,用枪托着地正在倒下的瞬间,大仰角烘托了悲壮的气氛,是纪实摄影的经典之作。
纪实摄影大师——斯蒂夫·麦凯瑞
(1950-)
“只有当你静心等待,人们才会忘记你手上的照相机,被摄者的灵魂才会在画面中浮现出”
一位喜欢探险和周游世界的美国纪实摄影家,1950年出生在美国费城。近30年的摄影生涯中,史蒂芬·麦凯瑞以玛格南摄影师和《国家地理》杂志记者的身份周游列国,拍出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作品。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表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著名肖像《阿富汗女孩》。其拍摄手法和取材视角,在当今的肖像摄影领域中,显然代表了一种具有主流意味的风格,尽管这种拍摄方式偶尔也会引发评论者的争议,但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水准和社会影响力,则是毋庸置疑的。
《阿富汗女孩》(1984年)
拍摄于巴基斯坦白夏瓦附近的难民营,她那双锐利的绿眼睛告诉了我们她悲惨的故事。斯蒂夫关注战争对人的影响,习惯用35mm小相机抓拍,其作品的重点不在于表现战争场面,而是将焦点对准人,用他的话说,“在纪实人像的拍摄中,我特别喜欢抓取那自然真实的瞬间,人物的脸上镌刻着他们人生的历程,甚至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在的灵魂。”广大影友倒是可以模仿一下。
经典风光大师——安塞尔·亚当斯
(1902-1984)
“真正的摄影作品不需要言语去说明,而且它也无法用言语说明”
美国人,国际公认的当今世界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也许你对他的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你一定看过他的作品,小至明信片大到声望显赫的博物馆,他提出的区域曝光理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摄影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有人曾指出,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甚至是初学摄影者也能像经验丰富的老手一样,在按下快门之前就能预料到最终得到的照片是什么模样。虽然在他去世之前还没有出现Photoshop,但亚当斯已经预见了计算机可以为一幅照片做点什么,他也是“将计算机技术适当地运用于摄影中”的一贯倡导者。
《内华达山脉》
亚当斯的经典作品之一,按照他的理论,一张好的风光作品,里面应该包含11个不同灰度区域的层次,指的就是由黑到白的11个阶梯,拥有更多层次的作品会更加耐看。
私房摄影鼻祖——南·戈尔丁
(1953-)
“我常想,如果我拍了足够多的照片,我就不会再失去任何人了。事实上,我的照片让我看到我失去了多”
美国人,十位影响世界的摄影大师中唯一一位女性。她的摄影源于14岁时姐姐自杀带给她的巨大阴影,她采用“快照”、以“视觉日记”模式记录自己不能错过的东西。她说:“快照来自爱,用于记住人们、地点和共同度过的时光。快照是通过记录历史来创造历史。1986年出版为著名的摄影画册《性依赖歌谣》,超越一切所谓文化、政治、社会的各式差异,被《纽约时报》在2003年评论为过去20年中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画册。
《性依存叙事曲》(1986年)
看了她的作品之后极其震惊,以至于再看任何新闻纪实的、描写人物的、叙事性的照相,统统觉得做作。在此之前,拍摄同一题材的还有美国戴安·阿勃丝,也是一位女摄影师,她们的视角和男摄影师完全不一样,细腻、大胆,真实,开创了一种被称为“私人纪实摄影”的类型。
肖像摄影大师——尤素福·卡什
(1908-2002)
“如果说什么是工作动力的话,那就是记录下人们最美好的神情,并保持其真实性”
美籍加拿大人,一位享誉国际的肖像摄影家。其的肖像照片风格独特,自成一家,成为后来者必须学习的范本。他使用8×10的大相机、大页片和结像十分清晰的爱克塔镜头,小光圈拍摄。因此,这些照片层次丰富,影纹清晰,质感强烈,皮肤上的纹理、毛孔、胡须历历可数。在他的镜头下留下过英国文豪萧伯纳、海明威等,还包括12位美国总统。
《丘吉尔》
这幅作品被人们誉为是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经典,不仅“形似”,而且达到“神似”。作品通过光影造型,表现人物面部特征,特别注重手的作用,总是设法把人物的双手组织到画面中,进一步扩大和丰富肖像照片的表现力。在灯光的运用方面,主光和辅光的光比,有时大到1:3,甚至1:4,有时主光仅仅被用来勾勒出人物的轮廓,人物的面孔大部分虽然处在阴影中,但又有丰富细腻的层次。
流连街头的大师——森山大道
(1938-)
“人生与年龄等条件无关,考验一直都很严苛,我们终此一生都得迎接最后的大限之日,无法回头,因此当下根本无需介意年龄,只要努力、任性地活着就好,生命的滋味就在于此。我早在许久之前就已破釜沉舟,每天为了应付生活上接踵而来的挑战而活。”
当代日本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摄影大师。最大的摄影癖好在于喜欢使用傻瓜相机,从成名作《日本剧场照相本》到《新宿》到《巴黎》到《摄影啊再见》,大多的作品都是使用最一般的傻瓜相机快摄于街头巷尾,傻瓜机的魅力可见于森山大道的自白:“袖珍相机太棒了,它相当轻便、轻松、轻廉。即使你搞错了,它也不会拍出很令人心烦的照片”,难怪他还被人称为专出废片的摄影大师。在他看来,所谓艺术是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裂缝般的瞬间,让我透过缝隙一窥异界样貌。
森山大道喜欢以狗自比,“我以前每天就像一条狗在路上到处排泄似的在街头各处拍摄照片。”在他的镜头里,没有口号、奇观和煽情的调调,那些摇晃、粗粒子、不呈现事物完整面貌的照片,脏兮兮的,但又极具冲击力,全来自于他与街道擦身而过时的整个生理状态。
新空间彩色摄影大师——斯蒂芬·肖尔
(1947-)
“作为摄影家,我所要拍摄的是表象,但事物的表象是各种深层力量的迹象。”
6岁玩相机,14岁把3张照片卖给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7岁成为安迪·沃霍尔的专用摄影师,23岁成为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的首个在世艺术家,35岁做了哈德逊巴德学院摄影系主任……他不牛谁牛,《照片的本质》一书,绝对是有志于研究照片本质的专业摄影家、摄影爱好者以及任何对摄影媒介感兴趣者不可或缺的启蒙读物。
《照片的本质》
这个时代,尤其是彩色照片,喧哗,热闹,总想表达趣味、意义、思想、情感……很少能像斯蒂芬·肖尔这样拍出“空无一物”的彩照。物质层面、描述层面、心理层面、心理模型……《照片的本质》看似说的都是极其精炼的废话,但这正是照片的本质:世界无物存在;唯有沉默。
时尚摄影之父——马丁·芒卡西
(1896-1963)
匈牙利人,知名度其实并不高,他对摄影历史的贡献在于他将自己早期在体育摄影中的动感表现方法运用到了后来的新闻摄影和时尚摄影中,达到了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同时,还将在摄影室中精心摆布的时尚带到了富有现实感的室外,在沙滩、在农场、在田野他拍摄了很多具有现实色彩富于动感的作品,是当代快照美学当仁不让的鼻祖,对时尚摄影的影响持续到1940年代。
正是马丁·芒卡西拍摄的三个黑人小男孩奔向利比亚某湖边的照片,改变了当时还在画画的布列松的24岁人生,开始摄影创作。布勒松曾回忆说这是唯一一幅影响过他的照片,让他感到摄影可以通过瞬间达到永恒。
色彩摄影大师——皮特·特纳
(1934-)
“坚持使用一种焦距的镜头,你会因此提高很多”
出生于纽约州奥尔巴尼。皮特·特纳对色彩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而他对色彩的喜爱更是达到了一种严重痴迷的程度。作为彩色摄影方面的先驱,在彩色摄影刚刚兴起时,他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他对色彩、几何形状的把握能力超过其他任何摄影师。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冷暖色的鲜明对比是其创作的重要元素,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红色与蓝色的突兀冲撞,也可以看到紫色与橙色融合出的地平线。著名摄影评论家A.D.科曼曾经用一句话描述皮特·特纳:“他对事件有着剧作家的敏感,照片中强烈的色彩饱和度、独特的差异性无处不在。”
《Times Square》
当众多摄影大师只拍黑白的时候,Turner在色彩摄影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皮特·特纳无疑是“治愈系”色彩摄影大师我觉得不怎么样。看门市的样册,孩子们的脸没有一张是白里透红的,都是发黄的。也许他们老总照的好,但是老总会每天在棚里给孩子拍照吗?
1. 人文摄影顾名思义就是以人或人的活动为拍摄对象的摄影。目前通常是艺术性的摄影活动才用到这个名词。(纯记录性的摄影,虽然有些以人或人的活动为拍摄对象,但是习惯上已经列入文献或资料类的记录摄影去了)。
2. 人文摄影的本质就是关注人的生活状态的摄影活动.要反映人的本质特征,包括生存状态,精神追求,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等.民俗摄影属于人文摄影,人文摄影属于纪实摄影,它们追求的都是真实.人文摄影师不管用摆拍等方式去干涉被摄者,还是纯粹的记录,只要画面能传达所要传达的信息,这照片本身就是人文摄影的作品.
3. 人文摄影又分类为:纪实性的人文摄影(简称纪实摄影)、非纪实性的人文摄影(如:电视、电影的画面,写真,某些商业摄影等等,有时又被简称为人文摄影,不过是狭义理解的)两类。36格是以纪实的手法摄影,相片风格文艺清新自然并富有情感。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脑海中涌现的就是由瑞士移居美国的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了,最有名的作品是《美国人》
概念还真难定义,因为对人类文化和精神很难具象,个人觉得:应反映一个时代一类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用细碎的生活记录表达自己的人文关怀。
另一名家是玛格南的尤金·理查兹,代表作《导盲儿童》,主要是表现贫苦缺医和环境污染致盲的人们的生活和亲情。
宽泛的说街头纪实,民俗,风土人情都算吧我想象中的人文摄影,应该是以人文情怀为主。摄影师应该具有一定的体察人世间冷暖和知道社会百态这样的性格和品质,能够捕捉来自各种人们表情动作细节上所表达的心情与态度。这就是想象中的人文摄影。人文摄影又分类为:纪实性的人文摄影(简称纪实摄影)、非纪实性的人文摄影(如:电视、电影的画面,写真,某些商业摄影等等,有时又被简称为人文摄影,不过是狭义理解的)两类。人文摄影顾名思义就是以人或人的活动为拍摄对象的摄影。目前通常是艺术性的摄影活动才用到这个名词。(纯记录性的摄影,虽然有些以人或人的活动为拍摄对象,但是习惯上已经列入文献或资料类的记录摄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