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纪实摄影:即摄影师在婚礼过程中运用纪实的手法,发挥其技术、感性、审美来抓拍婚礼的精彩瞬间。
在国外,这个行业比较成熟,比如欧美国家,一般没有婚纱照这个概念,欧美新人一般会选择在婚礼当天拍摄婚纱照,由婚礼摄影师拍摄,也不会有实景棚,就是利用当天的环境进行拍摄。
在国内,1999年前根本没有婚礼纪实摄影的概念,前期的叫法就是婚礼跟拍,摄影爱好者们更注重的是器材质量以及拍摄的清晰度,基本谈不上艺术性。婚礼纪实摄影,在国外,普遍认为比广告摄影更难。广告可以让模特不断摆出造型,重复拍摄。然而,婚礼的感人瞬间,只会出现一次。抓住了,就是永恒的精彩。抓不住,就是普通的记录,或只能靠做作的摆拍。所以找一个好的摄影师很重要的,美国婚礼摄影大师joe buissink刚拍摄婚礼时,美国新人和摄影行业,普遍也不看重婚礼摄影的艺术价值。joe对新人说,我为你提供的,是你未来二三十年都可以浏览回味的美好回忆,难道还不如一个蛋糕值钱么?现在,像dennis reggie,joe buissink这样的婚礼摄影大师,一场婚礼的拍摄价格,已经达到了15000-20000美金。这次他们都会来北京参加美薇亭婚礼学院举办的2011婚礼高峰论坛,你可以关注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纪实婚礼摄影的概念是舶来品,它起源于人们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婚照,而追求生动率真的格调而来,因其兴起后难以定位,故被摄影界纳入PHTOTJOUMALISM(新闻摄影)类。如果说婚纱照是一种归纳,一方面它提炼新人愉悦幸福的一面,同时,另一方面就丢掉了个性,这是一种量化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副作用,那么纪实婚礼摄影则是一种演绎。. 同一个事件——婚礼——由不同的主角配角们,在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日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下演出。.它由专业的纪实婚礼摄影师从新娘化妆开始拍摄,记录完整的婚礼全过程,这种纪录不是僵化的、无意识的以及刻板的,而是通过摄影师的经验,将其凝聚为美的展现,新人、场景、气氛、情感,那种美是精神层面的,生动立体,穿越岁月,雕刻时光。照片上,新郎、新娘从此合二为一,就算未来的日子可能不再这样相聚,可能逐渐老去,然而曾经在一起,那时青春正好,宾客如云,海誓山盟,此生不渝。摄影同摄像相比,如果以一个固定的坐标为原点,那么照片所展示的是一种时间上的魅力,它更抓住时间的精髓,在回忆与想象中沉淀岁月的精魄,而DV则是一种空间上的感受,它给了一个具体感官的感受,如同报纸与电视,没有谁取代谁,只有谁偏爱谁。
纪实婚礼摄影以新闻摄影的手法,在婚礼现场,扑捉每一个自然、感人、高贵的精彩瞬间。注重的是诚实和感动。采用抓拍,摒弃虚假的摆拍。将婚礼这一天所发生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都定格下来,世代相传,成为家族的历史纪录,是见证婚礼的“工具”,人们不去影响婚礼的自然进展,更不去摆布婚礼的任何一个环节,其使命就是扑捉任何一个精彩瞬间,忠诚地如实反映婚礼的真实内涵。只能做一个旁观者,悄无声息地记录事态的发展,敏锐地观察每一处细节,从而让被拍摄对象自然放松,无拍摄的紧张意识,这样才能记录下最为自然的表情、真实的感动。纪实摄影已经超越了婚纱摄影的价值,因为它更具真实性,纪念意义以及故事性,在西方国家,家里珍藏的关于结婚的留念照片大多是婚礼当天现场拍摄的,因为那是最值得纪念的日子,最值得留恋的时刻,最美丽的瞬间!
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国内平面媒体上,专题摄影曾经红火了一时,然而,这一黄金期只持续了大约3年左右。进入新世纪后,国内纸媒体更加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广告版面的空前膨胀和报纸信息量的激增,严重打压了摄影专版的生存空间,专题摄影从此进入了“寒冬”。
虽然读图时代并没有结束,甚至读者读图的时间总量还在增加,但持续读图的时间却已大大减少。在某种程度上,图片在纸媒体上的功能被简单地看做是为了刺激感官和调剂视觉(美化版面)。纸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的跳跃式发展,使我们极为遗憾地错过了一次培育中国读者视觉文化的良机,也使平面媒体把"抓眼球"的重任和机遇拱手让给了电视媒体,使其相对於电子媒体的弱势和困境更加凸显。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专题摄影这一报道形式的本质、功能、价值、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从市场的丛林中为专题摄影找到一条生存发展的出路。
一、专题摄影的本质特征
专题摄影的本质特征不是稿件的表现形式,而是拍摄手法、文化内涵和故事性。专题的拍摄手法尤其讲究形象生动,对典型细节的捕捉起著画龙点睛的作用,几乎每幅画面都具有情节性(故事性)。对於优秀的专题摄影作品而言,构成专题的各个画面既具有内在结构性——需要置於整体的结构中加以理解,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鉴赏价值,每幅画面均能够传递较为丰富完整的信息。因此,从专题中抽出任何一张图片都不会成为难以使用的“废片”,每一张图片都具有独立使用并且反复利用的价值,这就是优秀专题摄影的最高境界。
二、专题摄影的人文价值、传播价值和市场价值
由於专题摄影具有文化内涵,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无论是其报道形式还是报道内容的生命力都是长久的,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意义。
专题摄影采用讲故事的手法进行报道,因而在传播,特别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明显的易受性。它帮助读者用一种生动而深刻的方式和共通的情感来理解生活、理解世界、理解其他文化。新闻图片或消息报道满足的是人类知道的欲望,是生存的基本需要,而专题摄影满足的则是理解的欲望和关怀的欲望,是高质量精神生活的组成元素。
专题摄影既然具有广泛的人文价值和传播价值,那麼必然具有市场价值。从目前来看,专题摄影的市场主要在海外,主要在杂志,虽然这一市场也度过了其最辉煌的时期,但这是一个成熟、稳定并且有著较高回报率的市场,市场需求是中长期的。即便是在高度商业化的西方社会,专题摄影仍然在图片市场上占据著一定份额,超过了新闻摄影。相比之下,中国的专题摄影市场现在并不景气,这主要是由国内媒体的发展道路和特点决定的。大部分国内报纸取消或压缩了摄影专版,报纸的“同质化”趋势仍在加剧,有特色的报纸并不多。因而,专题摄影稿件的国内市场需求极为有限。
另外,由於国内图片市场不成熟、不规范,这类稿件的市场价格与其实际价值产生了严重背离,往往难以体现摄影师的劳动价值和稿件的社会价值。因而,许多有一定实力的专题摄影师都选择了“走出去”的策略,直接为海外的杂志或图片社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国内的专题摄影市场更加疲软,展现在中国读者眼前的优秀作品越来越少。这些摄影师确实拍摄了一批专题,但在国内的报刊上却很难“露脸”,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商业社会对摄影的人文价值和传播价值的侵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颠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益严重。从世界眼光来看,商业图片占据了图片市场60%至70%的份额,一些并非从事广告摄影的摄影师也从自己的作品中去发现商业价值,一些原本不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拍摄的图片越来越多地用於产品、服务或企业的形象宣传。从国内纸媒体的情况来看,新闻摄影与专题摄影的社会功能日益商业化,对图片的使用并非完全出於报道的需要,而是服务於版面的阅读率,服务於视线停留时间的长短,服务於广告。摄影作为独立的表达方式(传播方式)的地位在表象上似乎得到了空前的张扬,实际上却受到了削弱和支配。 三、专题摄影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新闻摄影是精彩与简约的结合,是一种视觉审美活动;专题摄影则在精彩、简约之外又增添了情节,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和情感需求。摄影为人类理解世界提供了一种简洁、生动而美丽的方式。连续的电子图像造成的视觉轰炸引发了观众的视觉疲劳,也产生了大量的视觉垃圾。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图像霸权的出现爱恨交加,褒贬不一。然而,不管我们怎麼看待它,我们都无法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或置身世外。
当代社会有两种并存的发展趋势,即“麦当劳化”和个性化。前者将会让人变得机械、简单而趋同,丧失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所带来的乐趣,后者则会让人变得孤立而另类,丧失了同情与合作。这两种社会趋势将会严重削弱专题摄影所倚靠的社会心理基础:温情主义被暴力所替代,精雕细刻被简约所替代,含蓄细腻被裸露直白所代替,群体价值被个体价值所替代。专题摄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挑战。所以,当代西方专题摄影的一大课题和难题就是“求新”、“求变”,读者要求有新意,摄影者的报道观念和价值选择也必然要发生转变。传统的报道手法、题材和思路,已不适合当代受众的阅读和心理需要,自然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然而,不管怎麼变,只要人类还有基本的情感需求,每个人还需要外界的理解和关心,专题摄影就有它的生存空间。可以这样断言,当情感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时,专题摄影的社会价值就要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