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反映人民生活,因此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
人类的社会不光有领袖伟人,同时还有凡人百姓;不止有刀光剑影风云变幻,同时也有柴米油盐平平淡淡。这一类摄影作品将目光投向最广泛的人类生活。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主流大众还是边缘个体,流行前卫也好,民俗风情也罢,善良的、罪恶的,高尚的、堕落的,欢乐的、痛苦的都被凝结成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被观看,被感叹,被学习。
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的生存活动必然有其背景环境,包括自然的环境和人工的建筑等等。这一类不同于单纯的自然风光,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风景也是纪实摄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摄影家对其进行的记录不仅仅是像风光摄影一样展现大自然的奇巧瑰丽,而是具有一种象征性或是揭示的过程,多侧面的表现人生。
扩展资料:
到目前为止,对于纪实摄影的确切概念范畴,虽然每家之言各有不同,但在主要的核心问题上基本还是达成了共识,那就是:
1、当其诞生之时,西方人将其命名为Document Photography。根据"Document"最基本的含义,它应当是指起到一种证明、证据和文献作用的摄影类型。
2、在中国最后定名为"纪实摄影",同样表达了文献和历史纪年的含义,也强调了真实性的价值范畴。
3、根据两者命名的定位,纪实摄影应当是对人类社会进行的真实的记录,它的题材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献价值的。人文摄影是纪实摄影的组成之一,另一个是新闻摄影,没有明确的界定。以下链接供你参考。
什么是人文纪实摄影:
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我有个朋友讲了许多,很繁琐,也没有讲清楚。
我个人认为人文纪实摄影一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忠实的记录和反应一个民族生存方式的照片。 就可以称作人文纪实摄影。
譬如照片上只有一座大山,这不能称作人文纪实摄影,这只是反映了大自然的一种形态。 如果照片上不仅仅有一座大山,还有一个人,不管这个人在做什么,也许在攀岩,也许是赶路,也许是上山去砍柴,也许是在牵着牛去耕种,这就可以称为人文纪实摄影,因为它反映了在这座大山前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 假设照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任何背景,或者背景完全虚化,看不出背景环境与人物之间的联系,我认为不能称为人文纪实摄影,他只是人物肖像摄影。 如果把人放入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人在看书,人在烧火做饭等等,我们就可以把他认为是人文纪实摄影。
另一种特殊的人文纪实摄影:
但是有一种人物肖像摄影可以称为人文纪实摄影,通过人物肖像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我们可以把这种人物肖像摄影称为人文纪实摄影。 照片里没有人物,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在自然状态下的物体,那么这个物体首先不是自然形态的,而是人类经过劳动创造出来的,通过它反映了人类生存的某一种方式,我们依然可以把它称为人文纪实摄影。
战争也是人文纪实摄影的范畴:
因为战争也是人与人为生存而引发的最高形态的博弈。
纪实,顾名思义,就是真实的纪录,但是真实的记录与照相是有着不同的理解,真实的纪录里包含摄影师再创作的艰辛和灵感,他与普通的照相有着本质的区别。
纪实摄影脱离不了 PS:
在数码时代,纪实摄影脱离不了 PS 的这样一种环节,但是 PS 也有不同本质,不改变其照片的本质内容,而是通过 PS 强化了摄影作品的主题,譬如影调,光线,色彩等,我个人认为,这依然属于纪实作品。
【摆拍】算不算纪实摄影:
摆拍,摆拍算不算纪实作品,摄影界争论很多,我个人以为摆拍也是摄影师再创作的一种方式,通过摆拍也反映了人类生存得某种现象,也反映了摄影师的艺术水准,譬如有的摄影师到了千岛湖,花钱顾上几个渔夫,在特定的时间,特点的地点,拍了许多撒网捕鱼的作品,画面唯美生动,这算不算人文纪实作品呢?我本人认为不应该算,应该属于艺术人文类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已是电子数码时代,无论是地方,还是部队基本上需要拍照的都已改用数码相机,除非是一些火场取证,火灾调查等除外。大家只知道数码相机好用,照不好删除掉重新照,但是你要知道有的事件,有的画面是不会重复出现的,所以,既然手中有相机就应当用好它,掌握基本的运用技巧,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这句话实用于各行各业,只有我们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那么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一张图片,除了新闻性、时效性外,其成败还取决于抓拍的技巧。所谓抓拍:就是在生活的现场,不干涉拍摄的对象,拍摄那些最自然、最生动的活动对象。抓拍的一个特点就是速度,说白了就一个字——抓。静止的东西是不用抓的。用了这“抓”字就得抓住拍摄对象瞬间的神态、表情、动作。用专业的话来说就是“决定性瞬间”。新闻摄影中的拍摄角度、拍摄高度、拍摄构图、拍摄用光、拍摄时机、准确曝光等,是一幅好的新闻照片的基础和关键。新闻摄影的基本规律:新闻摄影,是新闻事件适合用摄影表现手法记录和传播的可视形象。它不同于照像馆人像摄影,“以静对静”,可以说基本上是“一切听从指挥”,而消防摄影,其基本规律是“动”,“以动对动”。无论是消防部队中的火灾扑救、抢险救援或是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商业乃至突发事件的新闻,凡适合用新闻摄影表现的,基本上是“活动”变化的。比如,在火灾现场的官兵,有时是不停地“运动”,不停的灭火及运送灭火器材,要想用照相机把这些场景真实而感人的拍摄记录下来并加以传播,那就不能“走慢点,等一等”指挥或导演拍摄对象。这就要靠摄影者的抓拍技巧。照片资料是客观、真实、静态、直观、较为永久地记录工作过程的重要载体。随着文件资料的日益丰富和发展,工作摄影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办公工具。拍摄照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反映主题 任何照片和影像资料都不是漫无目的的,都有具体的中心思想和一定的工作主题。比如会议照片、专项活动照片、照片特写等等都有其明确的主题,所有的画面和照片内容都是为了反映和衬托这一主题,为主题服务。目前,很多工作照片让人看不出作者的主题或目的,即使是配上文字说明,也给人以牵强晦涩之感,感觉文不对“照”。比如,上级领导对某单位进行检查指导,而照片当中却没有领导检查指导的场景,这就没有突出主题。比如某单位拍摄消防部门开展春节安全保卫的照片,就拍摄了一张迎空怒放的礼花,确实是美丽壮观,但是,不禁让人发问:这与消防安全保卫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开展消防安全保卫的?消防安全保卫是对现场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及保卫,消防人员该怎么引导人们进行疏散,要明确保卫重点,与天上的礼花有什么关系?当然如果作为个人的爱好和收藏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是,也许作者要说,那怎样反映春节这一特殊时期呢?这一点非常简单,因为春节的特点不仅仅是放礼花这一项,还有大量反映这一主题和消防安全宣传的横幅、标语、现场的消防执勤车辆、人员等等物品完全可以代替天空的礼花,或者以现场人群和烟花为背景进行拍摄。因为上述物体是在地面上的,可以与消防的工作行为联系起来,但是天空的礼花就难以体现这一主题。所以,拍摄人员要时刻抓拍与这一主题有关的影像,带着主题进行拍摄,力戒只求数量不管质量。
二、突出主体 照片的内容可以简单分为主体和陪体。照片的主体,简单说来就是指照片的主要拍摄对象。一般来讲,主体就是照片的主要内容,按照照片构图“黄金分割点”的要求,一般在正中稍偏的位置。但是有时候,为了为照片的主题服务,可以将主体放在一边或者一角。拍摄角度对主体的影响:在摄影中,拍摄角度直接影响着主体,即新闻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的突出。无论是在任何环境或条件下,摄影者必须始终注意新闻事件主体(主要人物)的变化,死死盯住不放,在其频繁的变化中掌握运用拍摄高度,抓住拍摄时机,充分利用有效的画面构图和现场有限的光源准确曝光,为一幅完美的新闻图片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这样一幅反映救火的照片:一辆大贺车着火,燃烧产生熊熊大火和大量浓烟。在照片的一角,一名消防战士正在进行灭火。与燃烧产生的大火相比,消防战士的“小”更加衬托了现场火势的“大”。这时我们应该以消防队员为侧重点,进行角度拍摄,突出火场的火势和危险性。人物和事件特写: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人物和事件的中心。例如,训练的照片,我们可以拍下整个训练场景。同时,抓住事件的中心,对人物进行特写(像训练时人物汗流浃背、满脸汗水的情景),突出训练的成效。救火时的人物特写:抓拍火场上的进攻、人员的跑动,救完火后,战斗员的疲惫、满脸的污迹等。事件的特写,例如,交通事故现场的一片狼籍,车辆被撞严重变形等特写;火场现场的火势、爆燃等情景进行特写,更能反映出当时火势的危险性。拍摄高度对主体形象的影响:新闻事件主体与环境、条件的变化,往往因拍摄高度的不同,直接影响主体形象,比如,在众多的反映抗洪救灾勇士的新闻图片中,摄影者并不是在同一条件、同一高度拍摄的。抓拍中构图是先决条件:抓拍,这是新闻摄影中最基本的手法。而抓拍中构图,构图中抓拍,又是一幅图片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假若摄影者在新闻事件中从头到尾不注意主体变化,见啥拍啥,主体成了陪体,甚至所要反映的主要事件(主体)被排斥在画面之外,或者说不应该突出的反而突出了,应该在画面中占主导位置的反而不见了,其结果是失败的。光是突出主体的必要条件:事件现场,其光源受环境影响,要么顺光,要么逆光,甚至微弱光源无法摄影。新闻摄影,必须追随新闻事件的主体,随其变化而变化,摄影者合理运用现场光源,恰到好处进行适度的辅助光,不但能弥补现场光源的不足,还能突出主体。拍摄时机对主体形态的影响:除了拍摄角度,拍摄高度,抢拍中构图,合理运用光源外,拍摄时机对于新闻主体形态影响极大。具体讲,按快门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必须选择在新闻事件情景交融,人物感情融合的最佳时机进行。否则,拍出的图片将是失败之作。准确的曝光对图片效果的影响:在新闻摄影中,摄影曝光受新闻现场光源、背景制约,尽管目前照相机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功能”更加齐备,但深色背景,浅色背景,逆光、顺光,都有一定的影响,即使使用闪光灯,也会因明暗不同背景使底版曝光过度或不足,直接影响图片的层次。在新闻摄影过程中,角度不同,高度不同,用光的不同,构图的差异,拍摄时机的快慢,底片曝光的过度与不足,都会对新闻图片产生不同的效果。
三、彰显特色 我们这里讲的工作照片,顾名思义就是为反映日常工作服务的。而每一项工作都因分工的不同造成职能的不同,职能的不同就是这一工作最大的特色。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反映本部门的工作、反映日常工作中的“反常”、体现工作的特色。虽然工作职能规定了各部门的基本工作,日常工作可能有很大的重复性,但是,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有不同的社会环境。我们的日常工作也要受到这些社会环境的影响,就会体现不同的特点。但是,在一些工作照片中,经常出现一些毫无特点的“空画面”。什么叫“空画面”?比如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的照片上只有简单的几辆消防车或者列队的消防员,让人看不出作者要表明一件什么事,也看不出有什么特点或者说特别之处。这就是“空画面”。这种照片没有丝毫的存档意义。工作照片的目的就是真实直观地进行记录,因此,我们不提倡搞抽象派、印象派,不能搀杂个人的感情,我们必须要“中规中矩”、实事求是,做一个忠实的摄影者和反映者。总之,新闻摄影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只言片语也难以概括其全貌。我并不是从事摄影专业的人员,对待技术因素也无从谈起,以上仅仅是从日常照片中发现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分列出来希望大家都能够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