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纪实摄影(纪实摄影的意义与价值)




关于是非观念的故事

某只的第一轮隐性采访结束了,很成功。但是回来后却说,很伤心,因为在过程中欺骗了很多无辜而友善的人们,浪费了他们的时间精力,欺骗了他们的感情。CICI说她不敢想那些人带着完成作品的欣喜拨打电话时却发现这只是一场骗局时的感受。

我说,卧底也是欺骗。她说那不一样。具体不一样在哪里,她没有说。

现在想来,CICI理解的卧底应该是“无间道”式的。由“好人“带着强烈的正义感去完成,欺骗的是“坏人”。而“坏人”是该骗该抓该千刀万剐的,所以这种欺骗“不一样”。

字典里对欺骗的解释是“用虚伪的言行隐瞒真相,使人上当。”——与目的、对象无关。

尤记得02年的时候,两个武汉记者卧底丐帮40天,著长篇纪实一本——《卧底当代丐帮》。书中真实地讲述了城市里乞丐和流浪者的生活。《楚天都市报》整版宣传造势,社会反响巨大。(刚刚搜书名资料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其中一位记者占文强就是《楚天都市报》副刊编辑出身。.当然,这也已是后话。)但如果换个角度来想,这40天里,他们为了拿到这些最具真实性的第一手资料,又是欺骗了多少好心帮助他们的钱财和感情的?

据说南方报业集团里流传一句“如果我们不能说真话,那么就要保证绝不说假话”。放在新闻管制日益和谐的今天。我深深赞同着。

可是换到隐性采访上,说真话却是要靠说假话来完成的。

用欺骗一部分人的手段来帮助另一部分人不被欺骗。是不是很unfair?

谁也不是god,谁也没有权力来决定who是该被欺骗的,who是不该被欺骗的。——我是这样认为。另一个声音却对我说,牺牲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是为了更广大的群众能够得到真实的信息。这是为了更多人的利益。少数服从多数,就这么简单。

BUT,同样是《楚天都市报》。某年大雨,该报摄影记者在马路中发现无盖窨井一处。经验和直觉告诉他,这样大的雨中无盖窨井很容易出交通事故。于是该记者在雨中”守株待兔“数小时后拍下一名男子骑车经过时摔跤的情景。光影瞬间,精心思量的构图,整张照片的效果十分震撼。登报后,窨井很快被有关部门修复,有效防止了更多此类事件的再发生。但,事情没有结束,许多读者去信指责这位摄影记者,在预知危险的时候竟然采取旁观的态度任由事故发生。还 居然 拍摄?!更是直接从人性和道德双重角度对此人进行批判。

该记者解释说,如果只拍窨井,是没有这么震撼的效果的,社会效果没有达到,窨井得不到修复会有更多的人受伤害。——他说得也没错。而且 这 是 标准的 牺牲一个人的利益 换取更多人的利益。

但难道在预知危险的时候帮助防止危险的发生不是每个人应该做的么?

叶炯叔叔说,你想想你看的《动物世界》。无论动物处于什么状态拍摄者都不会去干涉。我也记得上摄像和摄影课的时候院长和小美女老师都有说的,新闻拍摄是客观的所以拍摄者不可以去改变拍摄对象。

但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又告诉我们,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还有 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

是不是很矛盾?

作为一个"人",我们理应力所能及地改变不好的事实。而作为一个"新闻人",要做的是尊重事实,尽量不参与事件以保证事件的客观真实性。

难道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不可得兼?

我不知道那位摄影记者最终有没有被单位处罚。但我知道的是 凯文·卡特,他自杀了。有人说是良心愧疚有人说是舆论压力。无论是哪一种原因,结果是一样,他自杀了。在拿到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奖后的三个月自杀了。

……有点庆幸实习的事被暂时挂起了。否则我也必须要去做与自己是非观矛盾的事情。当然,逃避总是暂时的,该面对的总要去面对。希望在最终面对时能有不那么矛盾的是非观来指导自己要做的事情。孰是孰非,人心自有公断

欺骗纪实摄影

我国摄影比赛一般不能PS 只对色彩亮度调调 但好多婚纱照和风光找都是通过后期PS 获得感觉所谓的好照片

摄影分很多种,艺术摄影,纪实摄影等等,纪实摄影要求不能对画面真实性有影像,而艺术摄影要求就没有那样了,要求怎么好看怎么来,有艺术感觉最好

ps:现在的大多数国际获奖的纪实摄影作品都是经过后期的,类似胶片时代的暗房作品,所以不必因为这种问题纠结色彩亮度的调整好搞好已经很厉害了,能把照片的色彩和层次上n个等级

方法很多,可以用ps的多图层,然后搽出需要的部分,这个lz认为是ps的话

那直接调曲线,用lab修饰也可以打到效果

要知道相机的宽容度和色彩表现,是有限的,比人眼差很多.尤其是现在数码相机感光片的宽容度还是不如传统胶片,就算是胶片要达到所拍即所得有时候也是做不到的,特别是风光照,用ps调整出理想效果,以前在暗房里也是可以完成的.所以拍照正确暴光是一方面,后期制作也占重要地位

没必要太纠结对啊,以前的技术现在都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了需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