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升了百分之十左右
不是,就是一般风格。你要想拍纪实风格的话,推荐你建国门有一家叫"不想长大"的儿童摄影挺不错的,可以根据你的要求在家里或者去外景跟踪拍摄。他们家摄影师是新闻记者出身,善于抓拍,能够抓住孩子的特点,拍摄出的照片真实生动,富有故事性和画面感,纪念价值很高,也许就是你想要的那种感觉。
中国工人出版社曾经出过一套“中国摄影家系列丛书”,里面的摄影家都是纪实摄影家。他们作品共同的特色就是纪实,通常使用黑白胶片进行拍摄,(几乎)不干扰拍摄对象,而是通过抓拍来捕捉拍摄对象最自然最真实的一面。如果要说每个摄影家的特色,只能从他们的拍摄题材的不同来说了。以下简要介绍一下其中我比较熟悉的几个摄影家及其作品特点:
1)黎朗。以拍摄凉山彝人而著名,这个系列曾经刊载于台湾阮义忠主编的《摄影家》杂志上,从而走向海外,获得了一些世界声誉。黎朗也因为这个系列获得了美国的琼斯母亲奖。黎朗拍摄的彝人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有他们自己美丽美丽和尊严。我很喜欢这个系列。
2)侯登科。已故的知名摄影家。代表作品有《麦客》(另外一个陕西摄影家胡武功也拍过麦客)。侯登科拍摄麦客是充满感情,全身心投入的。他长期跟拍他们,和他们一起迁徙爬火车,一起吃一起住,完全成为了麦客的一员。这种拍摄方式使得他很好地深入了麦客的生活,因此才能拍出那么多全面揭示麦客生活的图片。侯登科逝世后,他的朋友设立了“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来纪念他,该奖两年颁发一次,奖励在纪实摄影方面展露头角的新人。
3)于德水。侯登科的好朋友,河南摄影家,作品主要拍摄河南、陕西的乡村和民俗,有黄土地上的史诗感。
4)彭祥杰。以拍摄流浪的人群而著名,比如拍摄买花儿童、流浪马戏团、大篷车等。
5)杨延康。拍摄过麻风村、天主教等,也是好多年来比较活跃的摄影家。
6)王征。以拍摄家乡西海固著名。
7)刘雷。以拍摄黄土高原上的环境人像著名。
8)周海。以拍摄中国的工业、工人而有名。
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年轻的纪实摄影家,这些摄影家不再拘泥于用黑白胶片进行拍摄,而是彩色胶片、holga、甚至数码等都在使用。这些摄影家也是各大摄影节频频获奖的摄影家,包括:严明、张晓、骆丹、木格、冯立等。
以上只是一些简要的线索,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你要想知道更多的信息,欢迎百度。
《明眸》是一幅很有特色的照片,画面上,是一个用布围住头部的女孩,她只露出一双眼睛和上半个鼻子。但正是这双眼睛,透出了撼人心魄的眼光。
作品的趣味中心,就是她的两只眼睛。观众只看一眼,就好像被她看到了内心世界,完全暴露在她的眼前。她的眼神让你无法拒绝,那逼视的眼神好似无时无刻不在看着你。这就是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的构思很奇特。画面上,只有露出的眼睛、眉毛,而其余的通通不表现。这就使画面更简练,不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作者只让她露出两只眼睛,除对生活的感触外,还有较好的造型手段。在整幅作品中,观众能与之交流的只有这两只眼睛。它是感情交流的桥梁,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作品的影调是低调。画面上,深色调占了三分之一,高调只在左边的上下两角,这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在深色调中,并不是一深到底,而是闪烁出两只逼视的眼睛,这就使眼光亮度在深色调中脱颖而出。当然这幅作品的用光并非十全十美,右耳处有一丝线光,它削弱了眼光,与整个画面明显不协调。如果把这丝线光处理得暗一点,眼光的感染力就会更强。
作品的光线是适度的。作者运用了左侧光来表现被摄体,使画面产生了对比,并且有一定的空间透视感。布在这种侧光下产生了一定的质感,女性脸的肤色感很真实。但被摄入的右耳边处的光线显然有点过多。
这幅照片的景别是特写。想要把一个人的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运用特写镜头是最合适的。整幅作品虽然看不到她的面部表情,但可以从那两只逼视的眼睛看出情感,这就为作品增添了想像
这幅作品表现的对象是人。作者在人像摄影中做到“以形写神,神形兼备”,作者之情和观众之情相互密切配合.达到内在真实和外在真实的统一。摄影以现实生活和景物作为表现对象,只有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切的感受,从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不平常的美,才能激起人们的感情,陶冶人们的情操,启迪人们对生活的认识,才有审美价值。这幅作品正是把人类隐藏的感情通过拍摄表现在观众面前,与观众产生直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