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可以注意一下制作时间,也就是否为“原版老照片”的概念。原版老照片,指的是拍摄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洗印出的成品照片,它不仅数量少,同时这些照片更为完全真实地反映着一个艺术家,一个时代的摄影艺术水平。
第四,摄像艺术品的科技标准。摄影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因此博物馆收藏级影像艺术品的制作和装裱有严格的行业标准。
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因此,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
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布列松
(1908-2004)
“摄影,照我的想法,就是绘画的速写,凭直觉完成,不容修改”
法国人,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虽说他不是这十位中对于世界摄影影响最大的,但毫不夸张地说,摄影界没有人不知道布列松的。他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的摄影美学观念,特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
《男孩》(1958)
一个男孩的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彰显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其实他的相机对准的都是我们现实中可见的、熟悉的人和物,是他让我们发现,在这习以为常中有美和感动。
最优秀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
(1913-1954)
“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
匈牙利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在五次战争(西班牙内战、日本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第一次中东战争和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中都拍摄了大量非凡的作品,是马格南图片社的创办人,通过倡导保护原始底片的概念以及摄影师对底片的所有权而持续不断地维护他的业界同仁的权益,他的这种努力给现代新闻摄影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1954年5月25日,在越南采访第一次印支战争时,误入雷区踩中地雷被炸身亡。
《战士之死》(1936年)
瞬间抓拍一个中枪的西班牙战士中弹,用枪托着地正在倒下的瞬间,大仰角烘托了悲壮的气氛,是纪实摄影的经典之作。
纪实摄影大师——斯蒂夫·麦凯瑞
(1950-)
“只有当你静心等待,人们才会忘记你手上的照相机,被摄者的灵魂才会在画面中浮现出”
一位喜欢探险和周游世界的美国纪实摄影家,1950年出生在美国费城。近30年的摄影生涯中,史蒂芬·麦凯瑞以玛格南摄影师和《国家地理》杂志记者的身份周游列国,拍出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作品。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表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著名肖像《阿富汗女孩》。其拍摄手法和取材视角,在当今的肖像摄影领域中,显然代表了一种具有主流意味的风格,尽管这种拍摄方式偶尔也会引发评论者的争议,但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水准和社会影响力,则是毋庸置疑的。
《阿富汗女孩》(1984年)
拍摄于巴基斯坦白夏瓦附近的难民营,她那双锐利的绿眼睛告诉了我们她悲惨的故事。斯蒂夫关注战争对人的影响,习惯用35mm小相机抓拍,其作品的重点不在于表现战争场面,而是将焦点对准人,用他的话说,“在纪实人像的拍摄中,我特别喜欢抓取那自然真实的瞬间,人物的脸上镌刻着他们人生的历程,甚至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在的灵魂。”广大影友倒是可以模仿一下。
经典风光大师——安塞尔·亚当斯
(1902-1984)
“真正的摄影作品不需要言语去说明,而且它也无法用言语说明”
美国人,国际公认的当今世界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也许你对他的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你一定看过他的作品,小至明信片大到声望显赫的博物馆,他提出的区域曝光理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摄影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有人曾指出,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甚至是初学摄影者也能像经验丰富的老手一样,在按下快门之前就能预料到最终得到的照片是什么模样。虽然在他去世之前还没有出现Photoshop,但亚当斯已经预见了计算机可以为一幅照片做点什么,他也是“将计算机技术适当地运用于摄影中”的一贯倡导者。
《内华达山脉》
亚当斯的经典作品之一,按照他的理论,一张好的风光作品,里面应该包含11个不同灰度区域的层次,指的就是由黑到白的11个阶梯,拥有更多层次的作品会更加耐看。
私房摄影鼻祖——南·戈尔丁
(1953-)
“我常想,如果我拍了足够多的照片,我就不会再失去任何人了。事实上,我的照片让我看到我失去了多”
美国人,十位影响世界的摄影大师中唯一一位女性。她的摄影源于14岁时姐姐自杀带给她的巨大阴影,她采用“快照”、以“视觉日记”模式记录自己不能错过的东西。她说:“快照来自爱,用于记住人们、地点和共同度过的时光。快照是通过记录历史来创造历史。1986年出版为著名的摄影画册《性依赖歌谣》,超越一切所谓文化、政治、社会的各式差异,被《纽约时报》在2003年评论为过去20年中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画册。
《性依存叙事曲》(1986年)
看了她的作品之后极其震惊,以至于再看任何新闻纪实的、描写人物的、叙事性的照相,统统觉得做作。在此之前,拍摄同一题材的还有美国戴安·阿勃丝,也是一位女摄影师,她们的视角和男摄影师完全不一样,细腻、大胆,真实,开创了一种被称为“私人纪实摄影”的类型。
肖像摄影大师——尤素福·卡什
(1908-2002)
“如果说什么是工作动力的话,那就是记录下人们最美好的神情,并保持其真实性”
美籍加拿大人,一位享誉国际的肖像摄影家。其的肖像照片风格独特,自成一家,成为后来者必须学习的范本。他使用8×10的大相机、大页片和结像十分清晰的爱克塔镜头,小光圈拍摄。因此,这些照片层次丰富,影纹清晰,质感强烈,皮肤上的纹理、毛孔、胡须历历可数。在他的镜头下留下过英国文豪萧伯纳、海明威等,还包括12位美国总统。
《丘吉尔》
这幅作品被人们誉为是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经典,不仅“形似”,而且达到“神似”。作品通过光影造型,表现人物面部特征,特别注重手的作用,总是设法把人物的双手组织到画面中,进一步扩大和丰富肖像照片的表现力。在灯光的运用方面,主光和辅光的光比,有时大到1:3,甚至1:4,有时主光仅仅被用来勾勒出人物的轮廓,人物的面孔大部分虽然处在阴影中,但又有丰富细腻的层次。
流连街头的大师——森山大道
(1938-)
“人生与年龄等条件无关,考验一直都很严苛,我们终此一生都得迎接最后的大限之日,无法回头,因此当下根本无需介意年龄,只要努力、任性地活着就好,生命的滋味就在于此。我早在许久之前就已破釜沉舟,每天为了应付生活上接踵而来的挑战而活。”
当代日本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摄影大师。最大的摄影癖好在于喜欢使用傻瓜相机,从成名作《日本剧场照相本》到《新宿》到《巴黎》到《摄影啊再见》,大多的作品都是使用最一般的傻瓜相机快摄于街头巷尾,傻瓜机的魅力可见于森山大道的自白:“袖珍相机太棒了,它相当轻便、轻松、轻廉。即使你搞错了,它也不会拍出很令人心烦的照片”,难怪他还被人称为专出废片的摄影大师。在他看来,所谓艺术是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裂缝般的瞬间,让我透过缝隙一窥异界样貌。
森山大道喜欢以狗自比,“我以前每天就像一条狗在路上到处排泄似的在街头各处拍摄照片。”在他的镜头里,没有口号、奇观和煽情的调调,那些摇晃、粗粒子、不呈现事物完整面貌的照片,脏兮兮的,但又极具冲击力,全来自于他与街道擦身而过时的整个生理状态。
新空间彩色摄影大师——斯蒂芬·肖尔
(1947-)
“作为摄影家,我所要拍摄的是表象,但事物的表象是各种深层力量的迹象。”
6岁玩相机,14岁把3张照片卖给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7岁成为安迪·沃霍尔的专用摄影师,23岁成为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的首个在世艺术家,35岁做了哈德逊巴德学院摄影系主任……他不牛谁牛,《照片的本质》一书,绝对是有志于研究照片本质的专业摄影家、摄影爱好者以及任何对摄影媒介感兴趣者不可或缺的启蒙读物。
《照片的本质》
这个时代,尤其是彩色照片,喧哗,热闹,总想表达趣味、意义、思想、情感……很少能像斯蒂芬·肖尔这样拍出“空无一物”的彩照。物质层面、描述层面、心理层面、心理模型……《照片的本质》看似说的都是极其精炼的废话,但这正是照片的本质:世界无物存在;唯有沉默。
时尚摄影之父——马丁·芒卡西
(1896-1963)
匈牙利人,知名度其实并不高,他对摄影历史的贡献在于他将自己早期在体育摄影中的动感表现方法运用到了后来的新闻摄影和时尚摄影中,达到了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同时,还将在摄影室中精心摆布的时尚带到了富有现实感的室外,在沙滩、在农场、在田野他拍摄了很多具有现实色彩富于动感的作品,是当代快照美学当仁不让的鼻祖,对时尚摄影的影响持续到1940年代。
正是马丁·芒卡西拍摄的三个黑人小男孩奔向利比亚某湖边的照片,改变了当时还在画画的布列松的24岁人生,开始摄影创作。布勒松曾回忆说这是唯一一幅影响过他的照片,让他感到摄影可以通过瞬间达到永恒。
色彩摄影大师——皮特·特纳
(1934-)
“坚持使用一种焦距的镜头,你会因此提高很多”
出生于纽约州奥尔巴尼。皮特·特纳对色彩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而他对色彩的喜爱更是达到了一种严重痴迷的程度。作为彩色摄影方面的先驱,在彩色摄影刚刚兴起时,他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他对色彩、几何形状的把握能力超过其他任何摄影师。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冷暖色的鲜明对比是其创作的重要元素,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红色与蓝色的突兀冲撞,也可以看到紫色与橙色融合出的地平线。著名摄影评论家A.D.科曼曾经用一句话描述皮特·特纳:“他对事件有着剧作家的敏感,照片中强烈的色彩饱和度、独特的差异性无处不在。”
《Times Square》
当众多摄影大师只拍黑白的时候,Turner在色彩摄影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皮特·特纳无疑是“治愈系”色彩摄影大师我觉得不怎么样。看门市的样册,孩子们的脸没有一张是白里透红的,都是发黄的。也许他们老总照的好,但是老总会每天在棚里给孩子拍照吗?
纪实摄影具有深刻的力量,从字义的分析,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又分为:人文摄影和新闻摄影。都是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换句话说,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所以,纪实摄影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的独一无二的资格。纪实摄影需要摄影者保持公正的眼光和角度,公平记录所发生和看到的真实现象,保持一种对人性的关注。我们知道纪实摄影是以人为主要反映对象的,用相机作为素描薄的一种直觉反应,按动快门,作为摄影家,在这之前要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在这当中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对生活中新的视觉形象的敏感,对选择对象的敏感,对把握最佳时机的敏感。于是,一张真实的照片,往往展现出的是深刻的人性力量。 纪实也是证明或者证据。记录社会生活等的摄影,与单纯的记录摄影不同之点是,将拍摄到的内容强烈诉诸于人民的个体报道性质的意思。 纪实摄影表现摄影家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纪实摄影家以冰冷的机器记录边缘景象或被人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却往往能借着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从纪实摄影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没载看,它的批判性和干革命性不言而喻。副产品纪实摄影史就是一部摄影家对人世间的不公、黑暗、动乱、肃削……进行记录、表述与传播的历史。通地影像,他们达到宣传鼓动,进而促进社会变革,使人间更美好的目的。东西方风光摄影的不同理念 (一)东方 在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中国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倾向于人是自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反映在审美意识上是审美主体投入审美客体,客体融于主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境界。因此,中国古代艺术主要表现对象是山水。 中国造型艺术更多的讲哲学。儒、道、佛三家的入世与出世两种思想,影响着艺术家的生命历程和艺术历程,也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写实还是写意。尊儒者追求入世,重写实;而坎坷之士则信佛老,超脱尘世,艺术创造时不求形似求神似,追求抽象意蕴。“文人画”的特点就是写意。中国画家突破了焦点透视和固定光源的明暗造型法的束缚,创造了散点透视法和线描塑造形象的方法。作画时大胆取舍,保留最能表现物我精神气质的形象特征。画面上留有大块空白,形成了绝妙的空灵感,给了观赏者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这些传统对于中国风光摄影创作影响很大。中国古代的表现艺术较发达,诗言志,词缘情,绘画推崇‘橡外之意”。诗人、画家在大自然的审美观照中触景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艺术创造中,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唐代王昌龄提出意境的概念,而近代的王国维大力标举意境,成为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的交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