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美国摄影记者,世界著名的纪实摄影家,被誉为“新闻摄影之父”。图片故事
究竟什么是摄影报道, 是图片故事吗?? 有时, 一张无与伦比的照片, 构图是如此生动而华美, 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如此吸引人, 以至于这单张的照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但这可遇而不可求. 能够使一个主题显示出它的光彩的因素往往是分散的----不是分散在空间里, 就是分散在时间里. 硬要把它们凑在一起就是一种"舞台式的安排"(stage management), 我认为这是一种欺骗. 但是, 如果能用几张照片把主题的核心和它的光彩都表现出来, 这就是一组图片故事; 通过书页的编排, 是能把分散在几张照片中的相辅因素重新组织起来的.
图片故事是脑、眼和心联动的结果. 联动的目的, 就是描绘正在演变中的事件的内容, 并传达相应的印象. 有时, 一件事情的本身是如此地完美丰富, 以致于必须从各个角度来拍摄它, 以揭露它所表达的问题. 由于世界是运动着的, 因此你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态度去对待一个运动着的事物. 有时你几秒钟就能拍一张照片, 有时却需要几个钟头或几天. 但这其中并没有定规和程式. 你的脑、眼和心必须时刻警觉, 而且需有足够的体力.
事物本身向我们提供如此丰富的素材, 所以, 一个摄影者必须防止那种什么都想拍的倾向. 我们必须从生活的素材中进行提炼----提炼再提炼, 但必须有辨别力地进行提炼. 在确定要拍照时, 摄影者必须非常明确他该干什么. 有时, 你感到已经抓住了表现某一个特定环境或场合中最有力的照片, 但你发现你自己还得继续拍下去, 因为你不能预知下一步究竟会演变成什么样子, 你必须等待, 以防事物的本质会重新显现. 与此同时, 避免像一个机关枪射手一样狂按快门、避免那些无用的纪录变成你身上沉重的包袱、搅乱你的记忆、损害整个报道的精确性----这非常重要.
记忆力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回忆那些在匆忙中抓取下来的照片的时候. 当摄影者在演化着的事物面前时, 他必须明确他没有遗漏任何有用的东西, 他已经真正全面地把事件的全部内涵表现了出来. 如果等到事后再发现, 那就太晚了. 他永远不能为了重拍一次而让过去的事物重演.
对于摄影者来说, 需要做出两种选择, 每一种都可能因选错而导致遗憾. 一种是, 当我们通过取景框看着被摄物的时候进行的; 另一种是在胶卷冲出和印出照片来以后进行的. 在冲印以后, 你必须把拍得不错但没有强烈的感染力的照片剔出来. 这时你会非常清楚地发现失败在那里, 虽然已经晚了, 但这个时候, 你往往可以回想起你在拍这些照片时那种不合时宜的心情----是由于没有把握而犹豫不决呢?? 还是你和正在发展着的事件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沟壑?? 或者是由于你忽略了和整个事件有关的细节呢?? 还是由于眼光不准, 视力不集中的缘故呢(而这是最常发生的)??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 空间都是从我们的眼前展开, 逐渐扩大以致无限. 在我们眼前的空间或强或弱地刺激着我们, 然后离开我们. 但是它却可视地保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并且在记忆里改变着风貌. 在所有的表现手段中, 摄影是唯一的能精确地把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手段. 我们摄影者就是和一些不断消逝着的东西打交道的, 而当它们消逝以后, 世界上没有一种发明能使它们重新回来. 我们不能冲洗或印放自己的记忆. 作家有细想的时间, 他可以接受和拒绝, 拒绝了再接受; 在他把自己的思想写到纸上以前, 他可以自由地把几个有关系的因素结合在一起. 而他的大脑"忘掉"一些东西, 也需要一个过程, 并且他的潜意识也会把他的思想分类. 但是对于摄影者来说, 消逝了的东西是再也回不来的. 基于这个事实, 我们的职业使我焦虑和紧张. 一旦我们回到寓所, 就不可能把照片重拍. 我们的任务是观察现实, 差不多在观察的同时就把它纪录在我们的速写本----照相机里. 在拍摄时, 我们不应窜改现实, 同样, 在暗房里也不应该窜改原有的效果. 这些伎俩, 明眼人都会看破的.
在拍摄图片故事时, 我们要像拳击比赛中的裁判员那样计分和记回合数. 不管拍摄什么样的故事图片, 我们总是像一个不速之客. 因此, 我们必须蹑手蹑脚地靠近目的物----即使对静物也要如此. 轻软的双手、鹰一般锐利的眼睛, 我们必须拥有. 硬生生地挤来挤去不妥. 而且, 单凭尊重真实的光线这一点, 也不应使用闪光灯----即使那里一点光线都没有. 除非一个摄影者能遵守这些条件, 否则, 他就可能成为一个不可容忍的侵略者的角色.
摄影这行职业, 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摄影者和被摄影者所建立起来的关系上. 关系不好, 或是一句错误的话和一个不妥当的态度, 都能毁坏一切. 当被摄者感到有些不自在的时候, 我们的摄影机就无法拍到这个人真正的个性. 要想拍好一张照片, 并没有什么成套的办法, 因为每一件事都各不相同, 在拍摄照片时, 既要去接近被摄体, 又要求我们毫不引人注目. 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摄影的反应的差别很大. 例如, 在整个东方, 一个急躁的或赶时间的摄影者很容易变成被人嘲笑的对象. 如果你已经被人察觉, 甚至刚拿出测光表时就受人们注意, 那么唯一应当做的事情是:暂时打消拍照的念头, 并且亲切地允许那些飞奔而来的孩子们像芒刺似地附着在你的膝上.
与我们自己的天地一样, 世界上到处都有摄影的题材----它们无处不在, 我们不能忽略它们. 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对待世界上正在发生着的一切, 忠实地对待我们自己所感觉到的一切.
主题并不等于是事实的收集, 因为事实本身很少是有趣的. 然而, 通过事实, 我们可以懂得它们的内在规律, 从而较好地从中选择表达事实的实质性题材.
在摄影中, 最微小的东西也能成为伟大的主题. 人间渺小的琐事能变成乐曲中的主调. 我们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并且把它表现出来, 这些事物本身具有形式上各种各样的有机的韵律.
有成千上万种方法把吸引我们的事物的精华提炼出来, 这里不去逐个叙述了. 取而代之的是, 我们完全让事物自身保持着它的鲜活.
现在出现了一个不再是绘画所开拓的全新的领域. 有人说这是因了摄影的发明. 不管这种说法出自何处, 摄影的确已经在这种造型艺术的领域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被今天的画家所嘲笑的一类主题就是肖像. 双排扣常礼服、军帽、马----对这些东西, 即使最学院派的画家都会感到乏味. 他们会对那些维多利亚时代的肖像画中的大排扣感到窒息. 对于摄影者而言, 也许是由于我们不大像画家那样注意作品的永恒价值, 对这一点并没有太多的不快, 而只会觉得有趣, 因为我们所接受的是生活中所有的现实.
人们有一种想依靠肖像来使自己留传后世的强烈诉求, 他们总希望把自己最好的影像留给后人, 尽管与这种诉求杂糅在一起的, 是对这种巫术的深切恐惧, 一种坐在照相机前将自己的影像曝光在一种魔术般的物质上的怪异感觉.
肖像照片之所以令人着迷, 其中的一个因素就是它能亦步亦趋地让我们认出某个人的形象. 人的遗传多少是表现在外表上----酷似的程度往往使人把家庭相册上叔叔的照片错当成小侄子的. 如果摄影者想把一个人拍得形神皆备, 这位被摄者必须是处在他的正常状态中. 我们必须尊重环绕着这个人周围的气氛, 并把这人的生存环境与他的肖像融为一体----因为人和别的动物一样, 有他们的生活环境. 首要的是, 必须使被拍者忘记照相机和那个使用相机的人. 我认为, 复杂的设备、反光装置和各种各样的附件足以把我们想抓取的那只"小鸟"吓得不敢飞出来.
还有什么东西比人脸上的表情更加变化多端和稍纵即逝呢?
《世界摄影史》(修订版)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系列教材”之一,由国内知名摄影理论家顾铮所著。该书系统介绍了摄影术发明以来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用丰富的资料和经典作品形象描述了史上各摄影流派的发端及特点,并对两百多位著名摄影家及其作品作了精辟分析,是摄影专业学生了解世界摄影史的很好读本。
内容简介 · · · · · ·
罗森布拉姆博士的摄影编年史是权威且客观的,按照年代和主题,对摄影这门年轻艺术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完整追溯。在探究理念传播过程中摄影所扮演的多种角色的同时,罗森布拉姆博士对肖像摄影、纪实摄影、广告摄影、摄影报道,以及相机作为个人艺术表达的媒介等主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针对摄影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摄影师或者某类风格的代表人物,《世界摄影史》提供了相应的人物小传。
作为对大量图文内容的补充,《世界摄影史》还编辑了七个图片集,更为深入地展现肖像、风光、社会和科学纪实、彩色摄影以及摄影报道方面的杰出范例。此外,《世界摄影史》还收录了三段技术简史,辅以相关的白描插图,清晰地阐释了摄影发展史上涉及摄影器材、材料和工艺的重要发明。针对这次的修订版本,摄影年表、术语表和参考书目均做了相应的更新,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宝贵的信息。《世界摄影史》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作者简介 · · · · · ·
内奥米•罗森布拉姆,博士,现居住于美国纽约长岛,她拥有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艺术史博士学位,在摄影史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罗森布拉姆博士所著的《世界摄影史》已经成为北美各大高校广泛使用且备受推崇的教材。此外,她还撰写了享誉业界的《女性摄影师史》(History of Women Photographers)一书,以及大量关于刘易斯•W.海因、保罗•斯特兰德、现代主义等涉及21世纪摄影各个方面的著作及专论。
目录 · · · · · ·
致中国读者
第一章 早期:技术、视野、使用者1839—1875
第二章 肖像摄影盛行的年代1839—1890
当代画廊—19世纪肖像摄影中的面孔和人物
第三章 纪实摄影:风光和建筑1839—1890
西部风光—自然的和人工的
第四章 纪实摄影:题材和事件1839—1890
技术简史:第一部分
19 世纪新闻摄影的先驱—林肯刺杀者的死刑
第五章 摄影和艺术:第一阶段1839—1890
第六章 新技术、新视野、新用户1875—1925
彩色摄影作品的起源
第七章 艺术摄影:摄影的另一个世界1890—1920
第八章 纪实摄影:至1945年的社会面面观
揭露不公:相机与社会问题
第九章 艺术、摄影与现代主义1920—1945
技术简史:第二部分
机器:工业精神的符号
第十章 文字与图片:印刷媒体上的照片1920—1980
第十一章 如实的影像:1950年以来的摄影
第十二章 操作与色彩:1950年以来的摄影
技术简史:第三部分